一個多年不見的兄弟開了火鍋店,盡管受這次疫情影響也不小,但總體形勢依然不錯,重新開門營業(yè)后,一直持續(xù)火爆。兄弟辭職后,創(chuàng)業(yè)才兩年,就在開了四家分店,在重慶的加盟店也開業(yè)了,這次特意請我去嘗鮮。那天到他的火鍋店,兄弟很是熱情啊,準備了整整一桌的特色菜品,這都是他在疫情期間重新思考調整的,然后又滔滔不絕向我介紹每一款菜品的特色,以及他獨特的推銷套路,他夾起一塊鮮毛肚到我碗里,自己挑了一塊萵筍,自己一邊嘗一邊向我介紹做法。萵筍剛到嘴里,他臉色一下子就變了,接著又快迅嘗遍鍋里所有的菜,這下臉色更難看了。嘴里直嘟囔:茴香少了,花椒不夠……我一下子有點懵,這是咋了?兄弟有些不好意思的給我說:“寒哥,這次怕是不能讓你,我正宗的楊氏火鍋了,后廚調料的師傅不知道哪里出問題了,我?guī)准业甑呐浞揭粯?,原料一樣,做法一樣,流程一樣,為啥今天這味兒就變了呢……”我說你把廚師喊過來,咱們都看一看,順便也看看流程,看看問題在哪里。廚師一看這架勢,有點慌了,連忙說,“老板,我們都是按照給的標準操作的,料怎么放,放多少?都是按照你規(guī)定的流程操作的?!?/span>突然,我想到一個問題,問“你們用了多大的勺”,有人說“湯勺”,有人說“飯勺”,有人直接用掌勺兒自己掂量……這五花八門的回答,把兄弟氣得夠嗆,對著后廚的人一頓訓斥。我勸兄弟伙消消氣,這事兒其實不能怪后廚員工,應該怪自己。你制定的流程標準不夠嚴謹,才讓每個人的“主觀能動性”有發(fā)揮之地。其實不只是兄弟的火鍋店,很多企業(yè)都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。比如你安排給你的員工一項任務,考核內容定了,具體指標定了,考核流程也定了,需要注意的事項也說了,該交代的好像都交代了,眼看項目推進十分順利,這周完成了項目對接,下周就要出項目方案,再下周就可以談到具體實施了。結果,到下下周一開例會,你檢查,完成是完成了,但做得實在是不咋滴。你有些生氣,員工也有些懵逼,該做的都做了啊,問題出在哪里呢?問題就出在:你有標準,但很模糊,你忽略了每個操作人的“主觀能動性,這樣的標準實施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,甚至會適得其反。就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兄弟一樣,哪怕你規(guī)定了一勺鹽的標準,如果你沒注明用多大的勺子,具體多少克,那你的菜依然可能變味。如果你的流程沒有明確清晰的標準,那么操作的人只能憑感覺去完成你交代的任務,最后草草了事,物不達標,事不達意。所以我們講,做企業(yè)要流程標準化。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。第一,產品流程標準化。
產品在于質量,標準決定質量,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,產品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標準化的流程管控。比如,曾經老寒以為以為當年褚時健之所以賣褚橙成功,是因為他有名氣、背景和人脈。后來,通過詳細查閱資料,因為褚橙質量真是好,形狀為圓形至長圓形,顏色為橙黃色。含有大量維生素C,營養(yǎng)價值高,高甜低酸,果皮易剝離,中心柱充實,汁味甜而清香,無苦味。之所以質量好,背后源于他對橙子種植的高標準、嚴要求。老寒出生在農村,從小看著父輩門早出晚歸耕作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祖祖輩輩都是憑著約定俗成的經驗在種植,春天播種,夏天收獲,哪里來的那么多規(guī)矩?但是,褚時健就不一樣了,他要求所有標準都要數字化。比如:坑要挖到多少厘米?株距行距是多少厘米?農藥噴打是多少量?剪枝是哪一個時間段?一次剪枝要剪多少量?平均一個果大概有多少樹葉搭配才科學?……從某種程度上講,數字化就是標準化,標準要也成就了褚橙。標準是有了,但有的農戶文化水平低,并不能具體執(zhí)行落地,咋辦?褚時健用了三招:一、年復一年堅持持續(xù)培訓農戶們的科學知識和具體操作能力;二、自己領頭,深入基層,強化生產小組長的帶頭示范作用,同樣是促進農戶學習的第一步;三、制定精細的獎懲制度。把產品流程標準化,結果就是,農戶們技術和責任感提高了,橙子個個標準化,質地鮮甜。第二,服務流程標準化。最好的服務,不僅是有良好的體驗,更重要的是要替用戶省時間。新加坡樟宜機場是全亞洲最繁忙的機場之一,但是人家卻連續(xù)幾年被評為“亞太區(qū)最佳機場”、“世界最受歡迎的機場”。原因就在于,服務流程的標準化。這個機場最初有個考核指標——即員工的KPI。就是乘客從航班著陸之后到進入酒店房間需要的時長。
為此,他們詳細設計了整個服務流程標準。比如,當乘客到達機場,在入口處就開始按照候機大樓分流,到達候機大樓前又再次分流。還有,候機樓停車場每層都有多部電梯和走梯供使用,乘客即便從停車場走到大廳,頂多3分鐘時間,這就加快了流通速度。也正是因為流程的標準化,幾十年來繁忙的樟宜機場從未發(fā)生過嚴重的交通堵塞。再打個比方,在海底撈的發(fā)展目標里,將海底撈開向全國只排到第3位,而創(chuàng)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工作環(huán)境、致力于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在海底撈變成現實則排在前面。隨著海底撈店面數量的不斷增加,如何在擴張所必需的標準化管理和現有的以員工為本的企業(yè)精神之間尋求平衡,將是海底撈發(fā)展的挑戰(zhàn)。在門檻低、競爭激烈的中國餐飲行業(yè)中,海底撈是一個以服務而非菜品聞名的“異數”。海底撈怎么做到的呢?直接把收臺流程標準化,每個服務員配備一個塑料桶,一瓶洗潔精,以及三種不同顏色的毛巾。藍色濕毛巾拂去臺面上的殘渣,紅色濕毛巾擦去臺面上的洗潔精和油污,白色干毛巾擦干臺面上的水珠。從1994年成立至今,海底撈已經有71家直營店。2011年營業(yè)額22億元在2008年,這個數字還只有3億元。近些年來的飛速發(fā)展和公眾對于海底撈的愈傳愈神,使這家火鍋店的“變態(tài)服務”成為業(yè)內標桿。早在2006年,擁有肯德基、必勝客和小肥羊等品牌的百勝集團就曾組團200多人去海底撈觀摩,被形容為“大象鉆進螞蟻窩”。在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的今天,圍繞市場需求,很多企業(yè)都在講個性,講創(chuàng)新。但老寒始終認為,個性的基礎就是標準化,創(chuàng)新的前提就是流程量化。我們在追求產品個性化、多樣化的同時,千萬不能忽略產品的質量,在提高服務體驗時不能忽略幫消費者節(jié)省時間,這都是商業(yè)成功的底層邏輯。